沉默前進的背影
行踏至大稻埕碼頭,開始下「屑屑仔」雨,休息後,繼續往艋舺教會前進。
隊伍就在碼頭出口處停下,從安全維護的志工們重新整頓隊伍的神情,感覺氣氛異於尋常,頗為嚴峻。往常都是唱完〈我愛台灣〉就形成一行縱隊前進,這次縱隊都還沒完全成形,就要重整隊伍。新圖志工指揮若定,讓隊伍排兩行步出碼頭廣場,右轉貴德街。眼前的道路狹窄,又有路邊停車,正值下班時間,車水馬龍,飄毛毛細雨,對105人的行踏隊伍來說,實在險象環生。繼續前行,左轉南京西路,右轉西寧北路、南路,再右轉成都路,左轉康定路,左轉貴陽街,到艋舺教會。這些路段、這個下班時間點、這個氣候,都足夠讓維護安全的志工們繃緊神經。
難怪安全服務的志工們神情嚴肅,如臨大敵。難怪早上在淡水昔日馬偕登陸碼頭出發前,值日志工人仰即先提醒:大稻埕碼頭到艋舺教會的路段,大家要特別注意安全,配合安全服務人員的指揮。難怪二月十八日(簡稱218)晚上在屏東行踏的專題分享,明新執行長要強調維護行踏的安全,包括攝影與發傳單的志工,讓大家討論加強與修正,一切都在為挑戰今天最後一段路的安全做準備。而剛剛沒有要過十字路口,卻緊急分成兩行縱隊,讓男志工走外側,女志工走內側,此情此景,我突然明白了,淚水滴了下來,和著雨水。
原來行踏隊伍,兒童與女性站前排,男性站後排,是有深刻用意的。一直以來,都只膚淺地解讀為順潮流尊重女性,女性優先;出發時由數排形成一行縱隊,若欲加速通過十字路口,才形成兩行縱隊,此時隊伍後半的男性志工就是第二行,在外側,如此再自然不過,總是習以為常。直到大稻埕碼頭,才忽然體悟「人民作主」行踏的精神,是保護相對弱勢。身為女性的我,被安排在相對安全的內側,而團隊的主事者多為男性,自居外側,守護隊伍的安全。如同之前在羅東與竹東行踏時所親歷所親聞「好的留給別人,自己選擇難走的路。」(註1)原來志工們都已經將此精神內化了。然而生命本是等同重要,我何德何能?卻在享受志工們留給我的好,所給予的安全維護,能不感動?
此時,一月七日下午南埔行踏的情境,歷歷浮現。這是參與行踏以來,首次離開市鎮人潮,離開水泥叢林,行進於田野風光。我就像剛離開籠子的小鳥,雀躍的心靈,極欲展翅飛翔,於是拿起相機,想要攫住童年時的農村印象與現實行踏隊伍的組合,已經管不了早上在北埔出發前,志工帶讀的行踏公約,任性地脫隊翕翕翕,真歡喜(翕,台語hip,翕相)。直到志工照片po出,才發現好好的畫面,卻給一個討厭鬼破壞了。趕快出面認錯,而攝影志工堂庫回應「我還沒注意到咧」,如此寬容,實在感激;錄影志工嘉男也剪掉了我的犯行影像,沒留下證據,真是鬆了一口氣。當時只知妨礙畫面,並沒察覺到脫隊的危險,增添志工們維護安全的負擔。
即今,在往艋舺教會的前進腳步間,浮出這一幕,感到汗顏至極!行踏結束當晚,執行長如釋重負,欣慰地在群組發文:「更重要的是人、事平安,又體驗了馬偕旅行佈道的艱辛,也達到『補正公投法』的宣傳效果。感謝所有參與其中盡心盡力的志工們。」而「人、事平安」是行踏活動多麼超級的責任啊!之前的無知任性,重重地撞擊內心的羞愧!
行踏以來,所參與行程多在日行15公里左右,這也是自己腳程的最大極限,因為每行到12-13公里就已經腳麻腿痛,強忍硬撐,勉強跛完全程。
然而當二月十日,執行長po文,並附探勘照片,預告第一百場行踏活動,選擇一百四十五年前馬偕來台的三月九日,簡稱309,從當年登陸的淡水碼頭處出發,行至艋舺教會,共25公里。自忖這是不可能的任務,除非中途坐補給車。但沿途多樣生態,映水建物,疊翠山巒,瀲灩波光,這番親水美景,只屬於自行車道、人行步道所有,在汽車道上是無福享受的。平日,總愛在夏日昏黃後,或是冬日和煦日照下,伴著單車,馳騁於士林淡水間的基隆河與淡水河畔,是抒壓,也是徜徉,但也只是騎著單車。而309,是行踏,是和一群人一起行踏,是追隨馬偕佈道的足跡亦步亦趨的行踏,為共同理念,多麼令人期待呀!可是自己的能耐呢?心願與能耐就在內心交錯著,於是309成為念茲在茲要突破的重要日子。
為了309,首次參加三天兩夜217-219的屏東行踏,希望藉著連續三天的淬鍊加強腳程。說是三天,其實首尾都只半天,真正硬斗的是218全天。
當行到光春國小,值日志工珍珍宣布今天已完成15.7公里,當下無比振奮,因為已超出自己的極限了,想說距離今天的住宿地還有一段路,要突破20公里是有希望的唷。如此一來,309的心願與能耐就有機會合一了。念頭一起,心花怒放;然而腳下卻不輕鬆,急迫地找台階坐下,長長吐了一口大氣,慢慢兩腿拉直,放鬆休息。接著就聽到淑珠志工自我解嘲,笑出聲地說:「一陣戇ê佮悾ê」(這群傻子),立即引發大家笑成一團,也是疲累中的歡樂啊!
戒嚴時期,海外從事台獨運動的志士們,也常以「一陣戇人」自我消遣(註2);又誠如執行長的詩作〈行踏的人生〉:「毋免驚別人笑咱戇,戇人才有才調改變世界。」;朋友淑美老師在第一次參加行踏回家後,妹妹問:「去行踏,就一直走一直走,有什麼影響?」答說:「我在行列中,看著前面的背影,一步步向前,感受到這股沉默的力量,是足以撼動山林大地。」這股沉默的力量,能不能撼動山林大地?我不知道,但希望能改變台灣,讓台灣成為好國好民。
休息後,繼續往住宿地明心佛堂前進,腳實在僵硬了,已經痛、麻,還起泡,利用等紅燈,兩腳交互屈伸,期減緩麻痛。見身旁略高且清瘦的秀免志工,依舊亭亭站立,不動如山。問她:「妳腳會不會痛?」「會啊!」稍停頓,「我要挑戰309」,一路靜默的堅定,輕聲、短語,讓我肅然思齊,精神為之振作,跟著秀免「沉默的背影,一步步向前」,終於抵達住宿地。值日志工宣布,根據手機的數據,全天共23.5公里(註3)。一陣歡呼,對挑戰309,信心大增。
終於到了309,令人期待的日子。一早要到淡水舊港碼頭的馬偕牧師雕像前集合。遠遠地,隨風飄來悠揚歌聲:「……向望我人生的煞尾站,佇大勇拍岸的響聲中,佇竹林搖動的蔭影內,揣著一生最後的徛家。我心袂當割離的台灣啊!我的人生攏總獻予你;我心袂當割離的台灣啊!我一世的快樂攏佇遮。」這是志工們在唱馬偕的詩歌〈最後的徛家〉。七年前初聽這首歌,讀到這首詩,感動到不能自已。當時的心情真是感動接著遺憾啊!遺憾沒能早早閱聽到,以致沒能在退休前,及時在課堂上分享這心靈饗宴啊!如今資訊開放,許多課本沒教的有關台灣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,學生們應該也都能勤奮自學,多多攝取了吧!多麼期待台灣人能從歷史的腳印,累積豐厚的文化土壤,孕育出美麗的花朵啊。
天空,從大清早吹衣勁飄略帶寒意的海風,到淡水長老教會牧師禱告時的暖陽晴空,感覺馬偕牧師似乎在跟我們寒暄問候。行經馬偕街,首度看到落腮鬍留至胸前的半身馬偕銅像,矗立在三角公園內,迥異於碼頭邊單腳蹲坐雕像,面對一隻皮箱、一本聖經的船隻。我以肅穆敬仰的心情繞著銅像前進,感念他隻身來到陌生的異鄉,語言不通,卻在四個月內不只學會了台語,也編了台語字典;他認同台灣,疼惜台灣,他認土歸宗,願意做台灣人,異鄉已成家鄉。
繞過淡水老街,沿著淡水河畔行進,陽光還是燦爛,依稀可見淡水河承載著觀音山,觀音山也守護著淡水河,「Ilha formosa!」真實不虛也。邊行進邊欣賞觀音山的峰巒起伏。我知道這起伏峰巒,在紅樹林與竹圍間,會形成觀音仰臥的柔美姿態,期待這一距離點的接合,想像受呵護的依偎。然而才剛沉浸依偎在她懷裡的呵護,視線卻開始模糊,天空蒙上一層灰霧,觀音也沒入了雲層,把我甩回了人間。這難道是在開示:一步一腳印,做自己的主人,才是最究竟的自我呵護?
灰霧越來越低沉,頗有欲雨之勢。通過洲美快速道路,來到社子淡水河邊,天空開始噴灑幾滴雨鬚,此時行程已超過腳程15公里的極限。由於出發前,執行長期勉大家,在行踏的過程「可以跟土地、跟歷史、跟文化來對話,同時也要跟自己的腳來對話。」我意念貫注,一路跟腳撫撫,跟腳惜惜,放鬆心情,輕輕挪移,是有稍緩疼痛,但功力不足,還是腿痠腳麻,還是起泡。
遙想馬偕當年跋涉佈道,坎坎坷坷的泥土路面,遇雨則泥濘不堪,舉步維艱,為佈道,為傳福音,馬偕不曾停歇。如今走在柏油路上,遇雨仍可如常,平步前行,身為「人民作主」的志工為宣揚人民作主的理念,學會做國家的主人而行踏,豈可停歇?精神再振作,繼續往大稻埕碼頭挺進,終於來到艋舺教會,在雨絲中堅定走完全程25公里。
註1:見「人民作主」網站〈20161105羅東行踏文〉
註2:〈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〉(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)P.127:那時確實充滿理想。不知誰說:「也得出錢,也得出力,嘛是做得真甘願。」莫怪有人說,這是一陣(群)戇人。 戇,我是沒感覺,我感覺做得真歡喜。 說戇,是針對聰明人來說。若無,就乖乖在那裏趕快拿到學位,趕快回國, 抑是好好創造自己的事業就好囉。我們是做得真趣味啦,像說我兩個小孩嘛歡喜跟我們參加協會,參加學習營,四處去。大女兒曾和我說:「想想看,若像隔壁的小孩,一天到晚都在看足球賽、棒球賽,又如何?」孩子理解意義在哪裡。
註3:「人民作主」網站,呈現的是直線距離18.2公里。但是休息走動,以及有繞路,所以手機才呈現23.5公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