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踏三峽憶今昔,祖師廟口說從前
《聖經阿摩司書5: 24》:"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,使公義如江河滔滔。"
本週,人民作主歡喜行踏的腳步來到了三峽。三峽舊稱三角湧,取其位於三條溪流──大漢溪、三峽溪、橫溪匯流之處,先民移民至此,常見波濤洶湧,因此就稱此地為「三角湧」。可是日治時期1920年,卻被日本政府改為與日語發音近似的「三峽」了,就像「艋舺」被改為「萬華」一樣。
此地背山面溪,加上清領時期百年之閩粵、漳泉械鬥,致使當地民風剽悍,俗語說:"鶯歌出碗盤,三峽出鱸鰻(流氓)",這句話在1895年日軍入台時,也獲得印證。因為十分順利就占領台北城的日軍,原以為三峽也將如此輕鬆拿下,不料卻在此遭逢三峽抗日義軍的重大抵抗而死傷慘重,逼使日軍不得不大力增援和掃蕩,甚至在報復心態下,把三角湧街和清水祖師廟都放火焚燬。這是先民保鄉衛土的一頁光榮歷史,值得後世子孫永遠的緬懷。
來自全國各地的志工,一早便陸續來到三峽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清水祖師廟前集合。清水祖師廟舊稱三角湧長福巖,最早籌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,西元1769年(比美國建國還早七年)。祖師廟主奉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高僧清水祖師,是安溪人移民來台的鄉土神。其興建及修復的過程,就是一部臺灣移民史的縮影。當以泉州安溪為主的先民於十七世紀在此開墾安居後,便開始籌建祖師廟成為一個信仰、文化及政治的中心。
它前後有過幾次重建。最出名的是畫家李梅樹於1947年所主導的重建,因有李梅樹教授的參與,使祖師廟被譽為「東方藝術的殿堂」,無論木雕、銅雕、石雕、彩繪、剪黏等傳統美術雕刻,皆有可觀。最特別的是,正殿神明周圍的八根點金柱,更是取自當年圓山台灣神社被拆毀建飯店時,丟棄不用的花崗岩石柱,被李梅樹派人載回祖師廟來的。
人民作主隊伍沿三峽溪前行,經過日治時期1933年所建的三峽拱橋,踏遍了三峽主要街道,沿途接觸到許多民眾及商家,鼓勵聲不絕於耳,宣傳果效甚佳。今早發放傳單有兩位年輕志工加入: 張念慈和張念平,分別是我的姪女與姪兒,兩個都是美國出生長大的台美人。人民作主的三大訴求,對於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她、他們而言,是再合理不過的要求,因此他們都高度認同此次行動的目的。透過行腳活動也讓她、他們有機會親炙其生命根基之所在,相信今後不管走到天涯海角,她、他們仍會將故鄉臺灣擺在其心思意念中。台灣不只是父、祖輩的故鄉,也將是她、他們心靈永遠的故鄉。
早上行腳第一站來到三峽歷史文物館休息,明新老師特別介紹三峽三寶:樟腦、茶葉及大菁。其中樟腦早已走入歷史,茶葉也由極盛時的四千家茶行到現今約莫兩百家的光景;倒是大菁頗有再生的跡象,而三峽也自然而然成為社區藍染工藝再生的重鎮。
中午休息前的重頭戲,是拜訪老街附近的傳統市場,每位志工都被安排發傳單的任務。我發現,林義雄先生發傳單最特別、也最輕鬆,他只要站在市場邊,就有一群三峽人紛紛走過來索取傳單、並要求與林先生合照。而我認為,一般志工在分秒必爭的市場發傳單是門藝術,要如何在瞬間傳達人民作主的訴求、並給人留下好印象?這是一項挑戰度不低的工作。我觀察以「祝老板生意興隆」之類的問候語作為開頭,通常效果不錯,傳單被拒絕率較低,大家今後可以在經驗分享時再好好交流如何做好這件事。
中午在鳶山運動公園休息,鳶山的由來是相傳為鄭成功軍隊駐紮於此,見兩隻怪鳥不斷侵擾百姓,遂下令士兵以大砲攻擊,怪鳥化作兩石,落於鶯歌者為鶯歌石,落於三峽者為鳶山。連我三年級的兒子都知道這當然是臺灣鄉野的一則傳說,只有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公子真的認為鄭成功來過臺灣北部, XD!
下午兩點,隊伍準時出發朝三峽的新興發展區域台北大學週遭前行,高樓林立的新市鎮與早上行腳隊伍經過的舊市區形成強烈的對比,當地居民抱怨這新市區多半為外地人入住,明顯抬高了房價,這些新住民出入皆以汽車代步,與當地的連結究竟有多少?這種圖利少數財團與地主的都市發展政策,是臺灣當前高房價的主因,實在有必要全面檢討!
本日行腳結束前,領隊釋宗徳師父期勉勵行腳的隊伍,就如同地底下的流水般的安靜,卻可能造成重大影響,進而促成寧靜革命。這讓我聯想到聖經阿摩司書所言: "惟 願 公 平 如 大 水 滾 滾 , 使 公 義 如 江 河 滔 滔 。"(阿摩司書 5: 24)為今天的行腳至此畫下完美的句點。
【後記】
"鶯歌出碗盤,三峽出鱸鰻(流氓)",這句俗諺,也在志工趙偉程律師身上印證。偉程志工為三峽人,趙爸爸因為怕他不學好、當流氓,國中便把他送到板橋。 偉程志工也不負父老之期望,一路考取建中、再上台大,並成為少數非法律科班取得律師執照者。這是一個有趣的今古驗證。也感謝這位差一點成為三峽鱸鰻(流氓)的趙律師,在行踏最後,送志工們吃他媽媽親自做的「草仔粿」,好吃極了!感恩在心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