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人民作主、歡喜行踏」新字第017號:〈新北市樹林區行踏〉

〈本訊息懇請轉載分享〉

 

一、 路線名稱:〈新北市樹林區行踏〉

二、 活動訴求:人民作主1. 補正公投法、2.修正選罷法、3.修改憲法。

三、 行腳日期:2015年01月24日(星期六)、08.30 - 16.30

四、 集合地點:新莊捷運迴龍站廣場 (1號出口)  

五、 集合時間:2015年 01 月24日(星期六) AM 08.30:AM 09.10〈08.40開始練唱歌曲〉

六、 出發時間:AM 09:10

七、 路線規劃:劉明新   志工  

八、 活動提醒:1.請自費購買衣服、斗笠〈當場可購買〉;自備水和白色透明輕便雨衣。2.如遇颱風,則行動取消;一般風雨,則著透明輕便雨衣,活動照常。

九、 活動方式:1.行踏、發放人民作主傳單、唱歌、文史解說、志工心得分享等

十、 行程:

▲08.30-09.10簽到、集合:新莊迴龍捷運站1號出口。0840-0910:〔練唱 台灣翠青、最後的徛家、咱台灣、我愛台灣、宣讀非武力行動公約〕

▲ 16.30-17.00唱歌、解散:樹林後火車站廣場。

【路線規劃】:

(一)0910-1020:迴龍捷運站1號出口集合出發-→左轉樹林中正路-→右轉保安街三段→三多國中→右轉保安路一段-→直走、樹林分局-→右轉潭底公園 (導覽敬字亭)共3.5k(休息10分鐘)

(二) 1020-1120:潭底公園-→右轉長壽街-→右轉大安路-→左轉文化街-→右轉啟智街106號「張芳大紀念堂」-→左轉八德路-→左轉復興路-→右轉保安路一段-→右轉中山路(過樹林火車站後站)-→右轉中山路一段76巷→直走日新街18巷抵達「長壽親子公園」,共3.1k,(休息10分鐘)。

(三) 1120-1230:長壽親子公園-→樹德街-→右轉日新街(菜市場)-→左轉文化路-→右轉中山路-→左轉八德路行人地下道-→直走八德路(走左邊) -→左轉中華路-→右轉水源路(後村圳紀念碑導覽)  -→左邊「樹林體育園區公園」共3k,(在此午餐)。

(四) 1230-1340:(休息、午餐30分鐘,心得分享40分鐘)。

(五) 1350-1500:「樹林體育場公園」-→左溪城路-→右轉金門街-→左轉沙崙街→左篤行路-→新北市立圖書館西北分館(.休息10分鐘) 共2.9k。

(六) 1500-1550:新北市立圖書館西北分館-→篤行路直走-→右轉板林路-→右轉溪崑二街112巷-→左轉溪崑二街-→穿越大觀路-→崑崙公園活動中心.(休息10分鐘)共2.3k。

(七) 1550-1630:崑崙公園活動中心-→右轉保安街-→左轉博愛街-→右轉鎮前街97巷 -→右轉鎮前街-→樹林火車站(穿越火車站大廳) -→樹林後火車站廣場、唱歌解散、約定1月31日再相會,共1.2k

【補給車補給、停留點】:

(1). 新莊捷運迴龍站廣場 (1號出口).

(2).樹林潭底公園(中正路過樹林警察分局後再右轉長壽街、約30公尺立刻右轉、約60公尺立刻左轉,就可看到潭底公園).

(3).樹德街「長壽親子公園」.

(4).水源路「樹林體育園區公園」(停在收費停車場,每小時20元)

(5) 篤行路新北市立圖書館西北分館後面空地

(6) 大觀路、沙崙街「崑崙公園活動中心」前面

(7)樹林後火車站廣場。

十二、 工作分配:

《值日》:鄒佳蓉   (輪值)

《帶路》:劉明新志工

《領隊》:翁過省或陳守欽志工  (輪值)

《 安全服務》:劉新圖、陳守欽、吳明導、林詩惠、陳明色、張進來、李春添、楊培基  

、謝典翰志工等 

《歌曲帶唱》:李仁能、黃韻如、翁過省、鄒佳蓉、蘇美月志工等

《領讀公約》:客語:鄒佳蓉、李仁能;臺語:翁過省、黃韻如、林憶秋、王淑卿、張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哲、劉明新

《發放傳單》:張靜惠、邱明良、蘇美月、蘇美玲周蝶生、林玲君、林憶秋、曹藍心志

工等,或當場徵詢志工擔任  

《隨隊攝影》:張堂庫、陳麗蓉、陳恆信、潘秀明、吳建成、林子翔志工等

《文書總務》:邱珍雅志工、呂金月志工、陳麗蓉志工、吳思妤志工

《後勤服務》:洪清峰志工、呂金月志工、陳萬順志工、湯潤熨志工

《行踏紀實》:劉明新志工、(或指定某位志工執筆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志工)

【行踏注意事項】 

  1. 服裝:著黑色長褲、「人民作主」上衣、戴斗笠、穿布鞋、别名牌;

  2. 裝備:請盡量背「人民作主」背包,自備環保筷吃飯,環保杯喝水;

  3. 言行:行進間禁語、禁食、禁菸、禁拍照、禁講手機,停下休息時才可喝水;

  4. 穿著:上衣未紮、服裝不整者,服務幹部應予立即提醒。

  5. 舉止:要時時莊嚴行踏隊伍。隊伍行進時,排列整齊、前後對齊;停下時,舉止沉靜,不東張西望。

  6. 自動擔任行進時的各項工作:發傳單、安全服務、歌曲帶唱、招呼新進人員等;

  7. 如不認同本運動理念與作法者,無須與其爭辯,請其靜靜離開即可。

【志工心得】

一、所謂「志工」就是比一般人更有理念和實踐力,更有奉獻精神者, 才叫「志工」。

來參加活動只為了向別人炫耀,或在活動中,強烈展現自 我個性,不服團隊紀律,且要

別人服務者,都不叫「志工」。故人民作主運動的「志工」自買衣服、斗笠,自備開水、

午餐;服從團隊 紀律,乃天經地義的事。

二、一位資深的志工說:「所謂志工,就是沒有身分地位、沒有架子的人,才叫志工。無論你是富貴貧賤、頭家或夥計,來自何方,是何方神聖、大人物之流,到人民作主的志工這個行列來,就得放下身段、忘記身分,接受志工幹部的領導,去完成被分配的任務。也就是要學會忘記自己,學會謙卑。因為志工平等,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出身,只在乎你的奉獻與做事的態度。」

三、只要是志工,就會有一種共同的特質:他們很少抱怨,總是用體諒的態度去面對行動

過程中的不完美,總是以善意去理解所有的領導缺陷;受苦時,也能歡喜承擔。他做得

多,說得少;有建議,但不指責;能獨立思考,但不堅持己見。有如春風沉靜地來去,卻

能滋潤萬物、使其萌芽。

四、只要是志工,都應服膺德蕾莎修女(1910-1997) 的格言:「不要等待領導;要自己先

做,一個一個的做。」也就是說:「不可整天期待別人做什麼,誰先想到,誰先做。」

 

【歷史回顧】.新莊、樹林水圳的故事:劉厝圳、張厝圳、後村圳        劉明新

移墾初期,水圳的開鑿是最重要的事,因為水源是墾地的命脈,有田地卻無水圳引水灌溉,田地將毫無作用。由於有劉厝圳、張厝圳的相繼開鑿,新莊、樹林的農田才能大規模的耕種和灌溉,也使旱田變成水田,令新莊成為清朝的米倉之一。不過,開鑿水圳需大筆經費,非一般佃農可以建造,故清朝年間造圳的工程,若非官方所建,就是墾首、大地主集資開鑿。

 

底下是1747年(乾隆12年)淡水河及大漢溪西的岸聚落分布圖,讓我們先回到當時的時空環境,瞭解漢人開墾的規模所形成的集村大小和行政畫分。

 

1747年(乾隆12年)淡水河及大漢溪西岸聚落分布圖/李進億

 

圖中的「興直莊」就是今天的新莊老街一帶,「興仔武朥灣莊」約當今天的

頭前地區;「山腳莊」就是今天的泰山,當時屬於八里坌堡轄區;「加里珍莊」

就是五股一帶。而「海山莊」主要是今天的樹林。

 

至於圖中的「興直堡」則是後來才有的行政設置。雖然18世紀中葉由於劉厝

圳、張厝圳相繼修築,本區被稱為「平原廣闊,水田肥美,實為臺北要區」,且位在興直埔的新庄街,因為商販雲集,煙戶甚眾,成為北臺最重要的政經重心,故當時民間契約已有「興直保」之名,但官方文獻則至19世紀始稱本區為興直堡,下轄十九庄。那是1871年(同治十年),淡水同知陳培桂招集文人纂修《淡水廳志》時,才有的明確官方記載。此書記載原淡水堡的區域分設七堡治理,稱「淡北七堡」,即海山、興直、芝蘭、大加臘、石碇、拳山、擺接等七堡。其中興直堡有一十九莊,海山堡有一十七莊,而新莊正是興直堡轄下的十九庄之一。

不過芝蘭堡後來又細分成一、二堡,「興直堡」所屬範圍有些區域後來也劃歸

八里坌堡和擺接等堡管轄,以致從原本管轄19庄變成只管轄11庄。但大約包括今新北市的三重區全部,新莊區東部及五股區東南部。在今新莊區境內的有:新庄、頭前庄、中港厝庄、海山頭庄、營盤庄、桕子林庄、埤角庄。在今五股區境內有:更藔庄、新塭庄。在今三重區境內則有:二重埔庄、三重埔庄。

 

〈1〉.劉厝圳:

位在新莊與樹林交界的劉厝圳,又稱「萬安圳」、「萬安陂大圳」。橫跨清朝時

期的海山、興直兩堡,灌溉渠道從新莊延伸到二重埔。

1761年 (清乾隆26年),武朥灣庄業戶劉承纘向八里坌巡檢請得開圳許可,就在石頭溪頭潭底庄(今樹林區潭底、板橋溪州等里)界內,率眾百人壅水築圳,引擺接溪的水(今稱大漢溪)開鑿「劉厝圳」。1763年(清乾隆28年),圳成灌溉,可供260水甲的水田用水。灌溉樹林頭、中港厝、古屋庄、加里珍庄(今五股)、新舊塭、更寮等庄。就是今天的中港地區、二重埔、五股更寮等地的田地,對北新莊的農業發展貢獻良多。

 

劉厝圳和張厝圳示意略圖/圖片出處:

 

〈2〉.張厝圳:又稱「永安陂大圳」或「海山大圳」

 

如果說到新莊的墾拓,我們一定會提到海山庄張士箱家族;如果說到海山庄

張士箱家族,我們一定會說到張方大這個人。因為他不只雄才大略地開墾土地,還建造了一條影響新庄農業十分深遠的水圳─「永安陂大圳」。

1765年(清乾隆30年),因為海山庄農田的地勢太高,引水灌溉不易,於是

「張廣福墾號」業主張方大就與族人張沛世、及武朥灣社平埔族人君納共同合作,集資開鑿了永安陂大圳。先從二甲九(今鶯歌二甲里、鳶山堰攔水橋附近)的「福安陂」引擺接溪(今大漢溪)水,可是水量不足;再從樹林三塊厝(三峽橫溪會流處)引擺接溪水,水量才從此豐沛不絕。

 

1769年 (乾隆34年) 大圳延伸到三重埔,直到1772年 (乾隆37年),歷經

八年,整個永安陂大圳才算完成。全長約三十華里,灌溉範圍除大漢溪北岸的部分田園外,更包括新莊、西盛、頭重(頭前)、二重、三重一帶約600餘水甲的田地。自此而後,整個海山庄的荒埔,開闢殆盡。張厝圳的水利興建後,原本只能栽種些地瓜及麻豆之類的作物的新莊平原,從此可以盛產稻米,不但奠定了新莊的農業性格,也使新莊成為清代最重要的產米區之一。其重要性無可取代。

 

1764-1871年劉厝圳與張厝圳灌溉區聚落分布圖/李進億

 

〈3〉.後村圳:

 

後村圳,本為張厝圳、劉厝圳,及草埤三者合併而成之灌溉系統。日人治臺

以後,於1901年(明治34年10月),把後村圳認定為公共埤圳。那時後,圳長與管理人及圳水利用者之間,屢為徵收水租,與給水及改修水路諸問題,常滋生糾紛。日本官方才於1909年(明治42年),成立「公共埤圳後村圳組合」,並收買各圳業權,統一管理。之後,1923年改為「後村圳水利組合」,1937年改為「新莊水利組合」,直到1948年根據農田水利法,改為「新莊農田水利委員會」。但1956年再與「海山農田水利委員會」合組成「新海農田水利委員會」,最後1970年又合併於「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委員會」管轄至今。

         

座落於樹林水源街:後村圳改線碑    當年的圳頭引水道,如今的臭水溝!/2013.05攝。

 

後村圳為引大漢溪(即大嵙崁溪)之水,於樹林區彭福之河邊設壩攔取導入(即

今樹林水源街,稱圳頭),源遠流長,素稱水量最豐富之圳路。根據1911年官方統計資料,後村圳成立之後,約可灌溉三千甲農地,為當時臺北地區灌溉面積最大之公共埤圳。1916年日本總督府重修後村圳水道後,可灌溉區域包括興直堡全部,八里坌堡的山腳(今泰山)、溪州等庄;以及擺接堡的西盛、溪州庄;桃園廳海山堡的圳岸腳、潭底庄。總灌溉面積已增為3114.87甲,僅次於當時的瑠公圳3175.02甲。到1941年(昭和16),後村圳水利組合的灌溉面積,已增至5089甲,顯見當時新莊農業發達的情形。(圖文:劉明新)

bottom of page